星期四, 5月 21, 2009

話:笨蛋,問題出在四年級一書的旁證與辯論

前些時候寫了些笨蛋,問題出在四年級的心得。之後在網路上搜尋,書店裡探問。似乎真沒有本專書寫來反駁笨蛋一書。不過找到兩篇文章,兩相對照別有一番“趣味”。


先是“台灣應該檢討/再教育的是父母,不是孩子”一文。與笨蛋類似,簡單指出這非批評所有人,而且仍有許多例外狀況,便開始針對所見問題提出質疑與見解。

也有諸如「⋯但更根本更嚴重的問題都是你們這些四五年級生搞的ㄚ!不是嗎?」、「⋯四五年級的長輩們,你們因為生存焦慮墮落至此,真是情何以堪?!」等尖銳的發言。儘管少了數據與學術理論,仍可以說與笨蛋一書不謀而合。


而單就另一篇文章“別找代罪羔羊,錯不都是四年級生”來說。儘管極度反對笨蛋一書先下結論再找證據的做法,卻也用了一模一樣的方式,劈頭便一句「先說結論,這是一本徹底糟糕的書,強烈建議大家不買不讀。」。難道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文中也批評笨蛋一書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又顯然沒讀到書裡一開始便提出實際上仍有良好例外的段落。而後接連不斷的評論,也很難讓我不把它當做情緒性發洩。


同看上述兩篇文章的話,不難發現作者署名其實是同一人。那麼就又讓我感到不解。畢竟兩種看法實在太過不同。

再挑出關於“七年級草莓世代”的段落。前一篇說「也不想想,這些七年級生被關在溫室裡當草莓養,弄得抗壓性低又自我中心是誰搞出來的?還不就是你們這些對孩子有求必應的四年級『孝子』們⋯」,後一篇改說「⋯,然而都是大人了,不會自己解決問題嗎?到處都是爛老闆,自己不會起來當老闆嗎?」。真是好一個自問自答?

假使歸論於前後兩篇文章著作時間相差五個月,作者於是有了新的體悟,也非不可接受。然而後文在第四段便又提及前文,看來是仍舊贊同前述言論。此外倒數第二段又指出自己身處六年級中段班,十分嚴謹等等自我澄清。似乎意圖增加後文的客觀可靠性。


但這一切卻使我忍不住心生越描越黑之感。這當中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

4 則留言:

Chris 提到...

很有趣啊!竟然被你找到這樣的兩篇文章。
試猜測其背後可能的故事和動機就更有趣了。

Fiona 提到...

很多時候人都是自己跟自己辯論的(小宇宙的激烈活動((似乎有點自閉)))
他一直用正反兩面說服自己
應該真的有矛盾到

Kumazawa 提到...

子矛子盾的故事,在思想的舞台上演
一件事情的看待,可以寬、可以嚴
往外要求別人或往內要求自己,用的適當會很能收效,不是的話會很好笑

ClarK 提到...

@Chris
來分享一下你的猜測吧~

@Fiona
我看不出來他想說服自己什麼東西...

@Kumazawa
你笑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