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6月 25, 2005

音樂:Nature Boy

電影Moulin Rouge(紅磨坊)開場響起,由David Bowie唱出的便是這首歌。OST track#1
There was a boy
A very strange, enchanted boy
They say he wandered very far
Very far, over land and sea
A little shy and sad of eye
But very wise was he

And then one day,
One magic day he passed my way
While we spoke of many things
Fools and Kings
This he said to me

The greatest thing you'll ever learn
Is just to love and be loved in return.

Eden Ahbez(伊甸.阿貝茲),留著一頭「耶穌」般的長髮,以睡袋為家、吃蔬果果腹,據說一星期的生活費不到三美元,徒步穿越美國八次。歌詞裡描述的男孩似乎是他的個人寫照。

1948年Nat King Cole(納京高)發現Ahbez,唱紅了Nature Boy。之後翻唱的人無數,然而因為版權問題,作詞作曲的Ahbez直到離開人世仍舊一貧如洗。在專輯—納京高的世界:辭世40週年紀念專輯 The World of Nat King Cole—裡有(track#5)。

相關連結:Ahbez的影片Rare Photos of Eden Ahbez
附註:
strange:奇異、奇特。
enchant:施魔法、使人迷惑。
wander:徬徨、流浪、漫遊。
pass one's way:經過。
in return:回報、回應。
Performed by Miles Davis,
OST:The talented Mr. Ripley track#7

星期日, 6月 19, 2005

電影:before Sunrise & before Sunset

1995 Before Sunrise(愛在黎明破曉時)
2004 Before Sunset(愛在夕陽餘暉時)
 Before Sunset


先看的是Before Sunset。

第一次看完,就傻眼。怎麼可以這樣拍片?Celine和Jesse兩個人,一面散步一面聊天,坐著休息,仍舊聊天,而後再一邊聊天一邊漫步,再停下休息、聊天。實在太教人羨慕。不曾停止地訴說、聆聽,直到最後。

去掉兩個人的對話之後,可以發現這是部很安靜的電影。不斷地在說話卻很安靜,因為沒有煽情的配樂。

所以後來,當Celine彈著木吉他唱出“waltz for a night”。醉了。


一天之後,九年,再相遇。對話之間,發現兩個人的誠實、固執、保留、猶豫、對曾經錯過的難以釋懷還有相互吸引。把愛放在心底九年,並非是鑽牛角尖或死心眼這樣的原因,而就只是愛,忘不了。九年過去,並未磨滅,似乎更純粹。

再次相遇,然後再等一下,再等一下,再也離不開。

之後呢?但願九年後能有第三集。


建議先看Before Sunrise再看Before Sunset,因為續集裡有第一集的片段,依序看下來應該比較容易體會Celine和Jesse的感受。假使看完第一集之後先隔個幾天再接下去看,不知是否會有感同身受的體驗?

也因為Celine和Jesse聊不停,一下子看完可能會有點吸收不良的感覺。即使看兩遍也不嫌多,很有意思的電影。

有些人看完Closer之後抱怨,「怎麼演員這麼少」、「怎麼一直在講話」。如果這些人不小心進了戲院看Before Sunset,不曉得是否會“憤而離席”?猜想睡著的會比較多,Before Sunset沒有Closer那樣尖銳,言辭中有更多保留。

Before sunrise & sunset原聲帶合輯裡頭有“Waltz for a night”,不過我比較喜歡Julie在影片中自彈自唱的版本。

連結:Before Sunset (2004)

星期三, 6月 15, 2005

電影:無米樂

無米樂這部紀錄片由顏蘭權、莊益增兩位導演共同製作,花了十五個月拍攝,再花了十五個月剪輯,將三百五十個鐘頭的記錄在兩個小時內呈現給大家。

兩位導演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在今年的五月二十日讓這部電影登上院線(StarBulevard電影簡介)。片中稻農對於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種種的堅持,經由紀錄片的轉述確實已經造成了不小的迴響:
無樂樂 / 夏瑞紅
《無米樂》--- 一部素樸卻熠熠發光的紀錄片 / 林靖傑
《無米樂》喚起的鄉愁 / 陳順孝
[紀錄片] 「無米樂」的網路行銷 / blasts
很多很多...

五十年以上的持續勞動,累積出來的生活體驗以及智慧,我沒法兒說。崑濱伯的笑聲很有力氣,很開朗。可是當他說著說著然後大笑起來,就是會覺得有幾分無奈,要大聲地笑才能掩蓋,才能放得開。崑濱伯與崑濱伯母兩人的互動除了有趣,還有更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人與土地之間的深厚情感,在他們離開之後或許不再有,很多的傳統在老一輩走了以後也不再有。傳統、習俗、還有文化,缺了前者,後者還能不能成長?表面的形式消失以後,內在的精神有沒有繼續流傳?

新竹嘉華6/25後會撥映一星期,或者等到八月左右會發行DVD。

星期六, 6月 11, 2005

blah:媒體

「演戲的沒表情、唱歌的沒歌喉、連續劇沒劇情,結果有劇情的是新聞!」
這是【這一夜,Woman說相聲】裡的一句話。


現在只有公共電視的新聞才能讓我在觀看之餘不會對“報導”這個行為產升反感,大多數的“報導”好像是“虛報”、“亂報”,加上熱情又熱心(?!)的“編導”。“大開誰的眼界?狂飆八○年代之後”這篇文章便是和台灣媒體相關的。開頭是這樣:
真正影響當今台灣社會之文化認同與選擇的,不是八○年代的台灣新電影,不是八○年代作為亞洲流行音樂中心,也非八○年代末開始的世界高科技加工基地,而是媒體市場化的後果。

這個島不大,人很多。總有人不斷地大吵大鬧,蹦蹦跳跳。還好“船”只是一種比喻,否則會沈吧…

星期二, 6月 07, 2005

音樂:Pianology

你聽到了嗎?反覆出現的鋼琴聲。

從聽到的那一刻起算,靜待三十四秒,你可以發現琴聲有了些許變化。再等九秒,曲子慢慢地展開。如果你所在的空間可以維持長達九分二十八秒的安靜,那麼可以考慮把這曲子聽完。


約在五年前,我收到一張玖玖文化的會員卡,那是一片小尺寸的光碟片,曲子便是在這光碟片裡撿到的。現在我甚至無法確定光碟裡還有什麼曲子,因為這是第一首,我反覆地聽。作曲和演奏是同一人,挪威的Ketil Bjørnstad。

後來去買這張專輯的時候已經改版了,第一版的是普通CD硬盒裝,後來的改成了用塑膠套子包裹的紙盒裝。同樣的主題共有八個段落,聽來感受不盡相同。但不知怎麼著,還是偏愛專輯裡的這第一首曲。

音樂不用我們溝通的方式溝通,我也難以用我所能拼湊的語言描述,那麼,就聽吧。


用CD當會員卡對我來說不僅特別,還挺有效的。

凱特爾畢卓斯坦 / 琴書

星期日, 6月 05, 2005

表演:這一夜,Woman說相聲

表演工作坊。方芳,鄧程惠,蕭艾。
年代售票介紹

方芳,小時候看連環泡認識的女演員,後來也不知道怎麼著就不見了。

前一陣子在電視節目上看到她的現場即興表演,功力十足。大概真的像她所說「如果我再出來,那現在其他節目都不要做了。」不過她現在最大的生活樂趣是被孫女和孫子搶來搶去,以後要再看到方芳的表演大概很不容易了。

看過的感覺是,幸好有看。

2005/6/18新竹交通大學,最後一場。6/10 ,11在高雄市。

星期五, 6月 03, 2005

展覽:偷天換日 Trading Place

台北當代藝術館 2005.4.2~5.22展覽網頁

現代藝術,藝術家們經常會選用多樣的媒材來呈現他們的作品,經常希望觀賞者可以和作品產生互動,以便讓觀賞者擁有更多的參與感。

然而大多數的時候,我只想靜靜的觀看展品,就算這個展品複雜多變充滿各種高深難解的寓意,卻也勝過制定出一套你不得不遵守互動規則的展品。我寧可自己決定觀賞的角度,再妄想用看不見的方式和作品互動,然後可以放在記憶中安靜回味。

在這個展覽,意外撿到一個展品。


108室。【四重奏計畫】李明維

從上方俯瞰108室,門開在左下角,由下而上可以進入只有微弱亮光的房間。亮光來自於上、下、左、右四部緊靠牆面擺放的電視機,電視機面向四周牆面,再用隔板圍起來。只有電視機的上方透出光線,在牆面上出現明暗變化。房間正中央放著一張長約兩公尺凳子,房裡播放著德弗扎克弦樂四重奏「美國」第二樂章。


剛走進房裡看不清東西,然後看見牆上的亮光,聽見弦樂(我並不認得那音樂,是看了簡介才知道。),再過了一下才發現長凳。一起去的同伴已經先在裡頭了,他告訴我裡面是電視,靠近的時候會停止播放。
「嗯,這用簡單的感應器就可以做到。」
沒再多想,便走近去。

卻在電視機熄滅的時候,感到冰冷。想看,想聽,想瞭解,卻被看不見而無法消除的阻隔切斷一切。

於是我,離開了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