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 9月 11, 2007

展覽:ZONE_V2_特區

除了展覽本身,展覽之外的東西也留下不少印象。從展覽開始。

精準態度由荷蘭的攝影師Ari Versluis與造型設計師Ellie Uyttenbroek合作而成。用類似的造型與肢體動作提出他們對個人獨特性與群體一致性的觀察,發現儘管動作相同,仍舊會因為身份不同顯露出完全不同的樣貌。

德國Fur的痛苦遊戲機,看展當下玩了一回,直接的想法是一種打磚塊遊戲的變形。讀完iWoz再看展覽簡介,發現概念緣起於古早的遊戲Pong。又多了點意思。也是德國的Jens Brand作品Global Player 4
拿地表起伏當唱盤,利用空中上千的衛星當唱針,播出的聲響我聽不懂,可是挺有趣。

展覽之外。李明璁的講座"獨而不孤—訊息化城市裡的漫遊者",似乎脫不掉大大的學術包袱,花費許多時間在說明遠源流長的歷史背景。現在社會裡的漫遊還沒來得及提到,就使得我起身到館內漫遊去了。不過倒是讓我想找Charles Baudelaire的書來看看。

原本一樓的獨立小展間變成了清廷門市,有些訝異。然而在想一想,清廷商品一向強調設計,強調獨特,強調生活風格。清廷進駐美術館,商品彷彿變得更有藝術氣息。當代館也收了租金,裡子一點沒少。

要離開的時候,在一樓玄關發現駭客倫理與資訊時代精神這本書。受到吸引之下翻了一翻,發現它澄清了經常被誤解的Hacker一詞。而Cracker才是惹人厭的破壞者。這個誤解之深,連在Steve Wozniak會上的主持人都當著眾多的hacker說"Hacking is shame."。

還是會覺得有些所謂的多媒體互動藝術作品不過是矯揉做作扮高深,實則不如Wii的遊戲來得有意思。

相關連結:巴黎的憂鬱@EsliteBooks。

1 則留言:

Maxwell 提到...

Hacker 跟Cracker本來在網路界就有很明確的定義,通常這些Hacker都是正派的,有些雖然會對網站做測試攻擊,但基本原則是,不破壞系統運作,不盜竊資料,反而提供相關安全資訊或是漏洞作為網管人員更新加強的依據.(我接的case中,遇過不少這種hacker,當然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回應給相關網站管理員),但是由於hacker的技術很多都是共享的,一但hacker的所作所為超出這個規範影響到網路系統的正常運作,幾乎就會被視為Cracker的行為.這邊的界限期其實是很弔詭的.Hacker不認為他這種測試行為有所影響,但網管會認為這已經造成server運作的影響,而認為是一種attack.這樣很自然誤解對方是Cracker.

不可否認的是hacker是對網路世界有重大貢獻的,甚至他是一種網路職業.能被成為一個hacker是個很大的榮耀至少是種技術上的認可.然而被誤解為cracker真的是種恥辱,因為太多的cracker並沒有實際的技術,而只是會運用hacker設計創作得網路技術與軟體來進行一己之私的行為.這種情形在中國大陸的網路技術或是駭客技術討論區上,最常見到.